HE LAN SHAN WANG PING
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27日开标。预计27日晚些时候产生拟中选结果。本次集采规则全面优化,坚持“稳临床、保质量、反内卷、防围标”的原则,从医疗机构报量、企业投标门槛、竞价入围等方面作出一系列优化。(10月27日央视新闻)
近年来,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持续深化,已成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,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,以实实在在的“降价红利”,缓解了群众“看病贵”的难题。如今,随着第十一批集采引入“反内卷”规则,药品集采正从“以价换量”,迈向“以质取胜”的新阶段,规则的持续优化,正让越来越多的“良心药”走进千家万户,真正实现病有所医、药有所保。

所谓“良心药”,不仅是价格合理的药,更是质量可靠、疗效确切、百姓信得过的药。过去,部分药企依赖仿制药“赚快钱”,低水平重复生产、恶性价格竞争屡见不鲜,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一些企业为中标不惜报出低于成本的“自杀价”,虽短期降低了药价,却埋下断供、降质、服务缩水等隐患,最终损害的是患者利益。第十一批集采明确要求企业对超低报价提供成本测算,并作出不低于成本的承诺,正是对非理性竞争的精准纠偏。这一“反内卷”规则,不是要抬高药价,而是要在“降负担”与“保质量”之间寻求动态平衡,让价格回归合理区间,让质量成为竞争的核心。
集采规则的优化,体现了政策设计的智慧与温度。一方面,通过“招采合一、量价挂钩”,企业从过去“跑医院、跑关系”的营销模式,转向公开透明的质量与价格竞争,净化了行业生态;另一方面,规则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,将资源更多投向创新研发与工艺升级。2021年胰岛素专项集采的落地,标志着集采从化学药拓展至生物药领域,未来更将覆盖中成药、生物药等全品类,构建起全方位、多层次的药品保障体系。这不仅提升了药品可及性,也推动医药产业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引领”转型。
更可贵的是,集采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。国家医保局在规则设计中倾听医生与患者声音,注重临床需求与用药依从性,强化全周期质量监管,对中标药品实行从原料到疗效的全链条监控。同时,通过激励相容机制,对质量优异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,让“做好药”的企业获得更大市场空间,真正实现“优质优价”。这不仅增强了公众对国产药品的信心,也激励企业从“被动控成本”转向“主动提质量”。
药品集采,看似是价格的博弈,实则是制度的革新、民生的温度与产业的未来。它一头连着亿万百姓的健康期盼,一头牵动着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。当“良心药”不再因价格战而被挤出市场,当创新药企因质量与疗效获得应有回报,中国医药生态才能真正走向良性循环。
集采迈出一小步,民生改善一大步。随着规则不断细化、机制持续完善,我们有理由相信,更多安全、有效、可负担的“良心药”将惠及更广泛人群,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(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汪昌莲)